博雅学院举办全体师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11-14
11月9日下午,博雅学院举办全体师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学院党总支樊峰会副书记主持,肖文明副教授主讲。
肖文明副教授首先从社会学理论出发,提醒大家面对十九大报告时要怀有历史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自身历史的一部分,所以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渊源与历史意义非常重要。基于这种历史的态度,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抽象的价值演绎,而需要回归到我们自身的历史与对中国风俗民情的体认。整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而现代化问题无疑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放在社会学的语境下来说,这种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就是对中国现代性的塑造。正如艾森斯塔德和孔飞力等学者所言,现代化的道路和现代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肖老师结合自身体会,着重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肖老师认为这句话展示了中国语境下对政党的独特理解,放在比较政治的视野下来看,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元主义政治”中多党派基于“国家”这一所谓中立平台进行利益表达与竞逐的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的这一独特的政党理解,有其马列主义渊源(如葛兰西之“新君主论”),也有其历史渊源。后者具体而言就是,晚清的崩溃所带来的是传统一体化秩序的崩溃与邹谠所谓的“全面危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去终结这一全面危机并重建一套一体化秩序。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去面对现代性潜在的离心性倾向和社会秩序瓦解的危机,因此强调要坚持一元主义的党的领导。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并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肖老师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国语境中对于“政治”的理解。传统中国对政治的理解并不是指权力的争夺与资源的分配,而更多关联到思想观念,所谓“政者正也”。因此,强调政治建设,也就是强调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就是对党员的个人修为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工夫论”资源值得重视。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肖老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表述非常认同。“美好生活”的提法,始终关联到我们对“什么是美好人性”和“什么是好人”的理解,在这些方面,我们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新的主要矛盾的表述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符合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念。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则预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肖老师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引发我们思考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的问题,乡村是我们民族的根,因此守住乡土社会,振兴乡村,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中华文化的魂。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肖老师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这对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具有深远而又积极的意义。
肖老师的辅导报告结束后,师生踊跃发言,畅谈感想。学院王承教副院长表示应用更加积极参与的心态来学习十九大精神,他认为我们需要重视“思想建国”背后远大的目的和抱负。吴海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就近现代学人提出的“中国不亡论”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文化自信,期待同学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更好地会通古今中西。同学们也纷纷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有同学就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十九大精神提问,肖老师认为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好好读书,做一个读书人,不同于流俗;同时也不要在文本中迷失,对现实的时事政治也应该有足够的关注。
这场辅导报告加深了博雅学院师生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更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