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首页 / 师生笔谈 / 【光明日报】毛艳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六)

【光明日报】毛艳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版特约请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相关专家就此进行深入阐述。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请问各位专家,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

  毛艳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发挥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建立了产业分工联系,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贸规则的接轨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不到4%上升至2014年超过20%。但在全球价值链贸易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深化,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处于引领型创新的位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位于中低端,处于应用技术型创新与服务型创新的位置。
  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明显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民众不再单纯追求廉价消费品数量的增长,而更重视产品的质量、科技和设计内涵;另一方面,民众对闲暇时间、宜居生活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显著提高。此外,由于过去的增长模式不够平衡,一些落后区域的居民未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的需求正是下一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需要解决的。因此,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产生的必然变迁。
  另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竞争已由价值链份额创新竞争阶段进入价值链升级竞争阶段,由过去的实物资本竞争转变为知识资本竞争。因此,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趋势,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应如何更好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毛艳华:要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快以“放管服”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方面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并提高竞争力,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您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毛艳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从根本上讲,21世纪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与合作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举措。
  当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为建成创新型国家,除了保持高投入外,还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多个环节。在基础科研领域,国家需要改进高校相关考核机制,助推产学研结合与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方面,国家既要做好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激发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合作机制,解决企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问题。此外,国家还需要及时应用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反哺产业发展和政府治理。比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效率、利用“互联网+”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等。

原文链接:epaper.gmw.cn/gmrb/html/2017-11/02/nw.D110000gmrb_20171102_1-11.htm